寨中有事商議或節(jié)日踩歌堂的時候,便捶響大皮鼓,寨中鄉(xiāng)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(fā)號施令,而增沖鼓樓平日,鼓樓大廳則是休閑的公共場所。增沖鼓樓是侗鄉(xiāng)最有名的鼓樓之一,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、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,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。三面環(huán)山、溪流環(huán)繞的增沖寨也可算是侗族村寨的代表。鼓樓、戲臺、花橋以及環(huán)繞在鼓樓周圍的吊腳樓如詩如畫,非常美麗。
線路分類: [宮殿樓閣]
景點地點: 國內(nèi) 貴州省
本站推薦:
增沖鼓樓
增沖鼓樓侗寨的特征建筑之一是風雨橋,也稱侗家廊橋,另一便是鼓樓,鼓樓為木結構,增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(xiāng)增沖村,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,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,往上的飛檐和斗拱,形如寶塔,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。
增沖鼓樓-介紹
寨中有事商議或節(jié)日踩歌堂的時候,便捶響大皮鼓,寨中鄉(xiāng)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(fā)號施令,而增沖鼓樓平日,鼓樓大廳則是休閑的公共場所。增沖鼓樓是侗鄉(xiāng)最有名的鼓樓之一,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、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,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。三面環(huán)山、溪流環(huán)繞的增沖寨也可算是侗族村寨的代表。鼓樓、戲臺、花橋以及環(huán)繞在鼓樓周圍的吊腳樓如詩如畫,非常美麗。
增沖鼓樓-基本概況
增沖鼓樓
始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(1672)秋。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該樓為木質(zhì)結構,形如寶塔,雙葫蘆頂。高25米,占地面積160平方米。內(nèi)有4根大柱,每根直徑0•8米,高15米,每柱之間距離3.6米,構成椎形方架,是鼓樓的骨干部分。距4大柱外圍3米處,豎有8根高3.5米的支柱,將大柱團團圍住,并以穿枋與內(nèi)柱相連,呈輻射狀。一層樓上疊有數(shù)層,每層有8根短爪柱層層疊豎,直至第十一層。鼓樓頂部,還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,名曰“干梗”,其工藝精細,為中國木質(zhì)結構建筑中所罕見。在此層頂閣中,有一個長約3米,直徑約10公分的木鼓。最頂部嵌有陶瓷寶珠尖頂,直插云霄。頂閣下面各層梁上釘有橡皮,并用大小羊桃藤捶爛與石灰拌合架瓦,十分牢固。檐閣下畫有龍、鳳、魚、蟹、蝦等動物圖案,美麗壯觀。此樓的最低層嵌有3扇大門,正中設有一個火坑,周圍鋪青石片。該鼓樓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中國清代侗族建筑。在貴州省從江縣西北約50公里的增沖寨。據(jù)碑文記載,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3),道光、光緒時曾維修。鼓樓系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,是侗家聚眾議事、排解糾紛、迎送賓客、對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動的場所。一般一姓建鼓樓一座,因此又是族姓的形象標志。增沖鼓樓既保存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,又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,規(guī)模宏大,造型美觀,工藝精湛,具有較高的價值。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97年6月,國家郵電部曾發(fā)行《侗族建筑》一套四枚郵票,其中有一枚就是增沖鼓樓。由此可見增沖鼓樓在由數(shù)不清的鼓樓、花橋、戲臺和吊腳樓構筑的五彩繽紛的侗鄉(xiāng)建筑中所占的地位。
增沖鼓樓-建筑構造
增沖鼓樓為八角攢尖頂塔式木構建筑,平面呈八角形,五層十三重檐。木構架凈高17.65米,樓剎通高20余米。底層地面系石塊鋪墁,中鑲一圓形火塘,直徑 1.4米。四周有立柱4根,其外立檐柱8根,柱下墊鼓形石礎。立柱間置 4條大板凳,檐柱外圍繞一周木欄桿,東面置一石桌,其余三面各設一門道。東南面有侗家“款約”石碑3通,落款分別為清康熙十一年(1672)、道光十年(1830)、光緒二十年(1896)。底層還懸掛道光十年制“萬里和風”匾額,并有木刻楹聯(lián) 4幅。除底層僅留搭梯孔外,其余各層均設置固定梯板,可盤旋至頂。2、3、4樓立柱內(nèi)為空井,外鋪樓板,立柱間及其外圍均置木欄桿。4、5樓出檐頗長,檐下裝如意斗栱。5樓頂部懸掛一木鼓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其上為如意攢尖頂,頂上復置寶葫蘆。1982年貴州省政府兩次撥款維修,恢復了原貌。
增沖鼓樓-歷史
增沖鼓樓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樓基占地100多平方米,為木結構塔狀建筑,五層,十三檐,八角攢尖頂,通高20余米,其中木構架高達17.65米。樓的底層分立四根金柱,八根檐柱,檐柱外繞以木欄桿。樓的平面呈八角形,中心設有直徑達1.4米的圓形火塘,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。底層的南、北、西三面各辟一門,東面置一石板桌。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(1830年)的匾,匾上書“萬里和風”四個大字。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(lián),其一為“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;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”;其二為“龍鳳呈祥樓閣直聳沖霄漢;風云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”;其三為“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;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相映顯粼波”;其四為“百福龍宮聚眾議事?lián)艚鸸?;萬壽鳳閣集民歌舞慶玉樓”。增沖鼓樓從底層到二層沒有固定的板梯,但樓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。二層以上均設有固定的板梯。為了使燒火的柴煙易于擴散,二、三、四層只在金柱外裝有樓板,金柱內(nèi)就形成了空井,金柱之間及各層的外圍都放置有木欄桿。五層的樓頂懸掛一個木鼓,由寨老執(zhí)掌。四、五層有很長的出檐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檐口下還裝有如意斗拱,既能承重,又是裝飾品。
增沖鼓樓-作用介紹
鼓樓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,它既是侗家集會議事的政治中心,又是人們拜祭、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,它還是寨老處理糾紛、明斷是非的公堂。當遇到緊急情況時,它又成了擊鼓聚眾的指揮所。此外,它還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、談情說愛的地方。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,幾乎都有鼓樓,它已經(jīng)成為侗家村寨的重要標志。
侗族村民認為,鼓樓有十大用途:
聚眾議事
遇有大事要事,集體商議決定,人們叫做“起款”。“款眾”在“款首”主持下制定“款約”。“款約”通過之后,刻碑勒石,立于鼓樓中。
擊鼓報信
遇有重大事件,登樓擊鼓召喚,眾人聞聲而至。擊鼓報信有報警報喜之分,村民可從鼓聲得知是警是喜。
排解糾紛
村民之間發(fā)生糾葛,需要眾人幫助排解,便聚集在鼓樓里裁決。如有什么人犯了過錯,需要當眾處理,也在鼓樓里進行。
對唱大歌
“大歌”是一種“一領眾和”的多聲部無伴奏民歌,在可以開親的男女歌隊之間對唱,氣勢磅礴,觀者如堵。
擺古休息
農(nóng)事之余,村民聚集在鼓樓里,夏天小憩納涼,冬天烤火取暖,老人給后生講述歷史故事,傳授生產(chǎn)技能,教唱侗歌、侗戲。
吹笙踩堂
逢年過節(jié),村民在鼓樓坪上或鼓樓里的火塘邊,吹蘆笙,踩歌堂。
存放蘆笙
在下種以后一段時間里,為了不誤農(nóng)時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將蘆笙音孔用棉花塞緊,存放于鼓樓內(nèi)。
拾物招領
村民揀到失物,不知失主是誰,便放在鼓樓里,任失者自領。
懸掛牛角
村民將斗死或老死的“斗牛”的犄角懸掛在鼓樓內(nèi),作為村民團結、村寨富有的象征。
施舍草鞋
為方便過往行人,將草鞋掛于鼓樓柱上,任行者取用。
增沖鼓樓-民俗文化
增沖鼓樓
鼓樓文化”,是以“侗寨鼓樓”為代表,含鼓樓、戲樓、花橋(風雨橋)等侗族建筑在內(nèi)的民俗建筑文化體系。貴州東南角的黎平、從江、榕江一帶是侗族的高度聚居區(qū),歷史上,其地曾以“峒”為行政單位,故將其地村民稱之為“峒民”、“硐民”或“洞民”。據(jù)說,這是侗族稱謂的由來。侗族自己,則自稱“甘”。侗寨鼓樓酷似一棵大杉樹,村民稱為“遮蔭樹”,可見它來源于自然,是仿生學在建筑文化中的具體運用。侗寨鼓樓與漢族地區(qū)的鼓樓不僅造型各異,功能亦不相同,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眾議事的社會活動中心,又是政治、文化活動場所。在貴州300多座侗寨鼓樓中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從江縣的“增沖鼓樓”是年代最早、體量最大、工藝最精的一座。此樓建于清初,為十三重檐八角攢尖頂結構,通高20余米,占地100多平方米,于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在其附近,建有一座風雨橋,也是“增沖鼓樓”的組成部分。大概為了不與鼓樓爭主角,心甘情愿當配角,不雕不繪,樸實無華,僅在橋頭雕塑吉祥動物作為“保護神”。侗族喜歡唱侗戲,侗寨里頭戲樓多,有的寨子多至四五座。侗寨戲樓多建于寨子中央,與鼓樓、歌坪緊密結合,構成侗寨的“心臟”。侗戲為著名戲師吳文彩首創(chuàng)。由于侗戲是在侗族民歌和民間故事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,群眾基礎好,很容易普及,故而大批戲樓應運而建,僅從江縣目前即有100多座。侗寨戲樓是用侗鄉(xiāng)盛產(chǎn)之優(yōu)良杉材建成的,樓面多蓋杉樹皮,有的也蓋小青瓦。蓋瓦的樓脊上,正中彩塑二龍搶寶,脊端精雕鴟吻鰲魚,翼角高翹,瀟灑飄逸。戲臺面闊13至14米,進深7至8米。臺前罩面枋上多有木雕,飾有游龍飛鳳、人物故事、花鳥蟲魚,五顏六色,琳瑯滿目,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。侗寨戲樓有個共同的特點,即多半建于魚塘上。此舉不僅節(jié)約用地,還便于防火防潮。特別有趣的是,臺上演戲,臺下養(yǎng)魚,人歡魚躍,相映成趣。侗族喜歡住水邊。溪澗縱橫,流水潺潺,小橋人家,是侗寨風光的一大特色。有河有水便有橋,河多水多橋自多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僅黎平、從江、榕江三縣即有各式各樣的風雨橋300余座。橋本是水上交通設施,但侗寨風雨橋除了作為交通設施使用外,還有裝點江山、培修風水等功能。侗族風俗認為,村頭寨尾修建風雨橋,可以保住寨子里的財富不隨水流走。侗寨風雨橋不僅是富有的象征,還是富有的保障。許多風雨橋,彩塑彩繪,花花綠綠,人稱“花橋”。在眾多的花橋中,黎平縣的“地坪花橋”最為壯觀。橋橫跨南江河,全長57米。橋上建有長廊,廊上建有3座亭子,中間一座酷似鼓樓,人稱“花橋鼓樓”。在這座風雨橋的長廊內(nèi)和花橋鼓樓上,繪有20多幅侗鄉(xiāng)風俗畫,諸如侗姑紡紗、侗姑織錦、激流放排、吹笙比賽、雙牛角斗、行歌坐月、南江小景等等。地坪風雨橋于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增沖鼓樓-旅游小貼士
增沖鼓樓
1、交通:在榕江縣榕江大橋以北60米的岔路口東側找一種三排座的農(nóng)用卡車,每天早上7點30分左右自增沖出發(fā)往榕江,當天下午1點到2點之間從榕江返回。前往增沖侗寨的交通十分不便,需要從榕江乘車往南到停洞,在路口林業(yè)檢查站等候進山侗胞的拖拉機,搭便車進寨。而且增沖侗寨的住宿條件不太好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只能投宿侗家。2、住宿:因為車次極少,去增沖幾乎肯定要住一晚。鼓樓邊上有私家旅社,也可以住村委會招待所,稍微干凈一點,5元。
3、門票:到增沖,可能會交納5元的所謂“鼓樓保護費”。